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难免会遇到个性很强的学生不服从管理的现象,管严了,孩子不耐烦;不管也不合适。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先来看看老师们有什么妙招吧。
@教师A
一是总体宽容。个性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个性就没有自我,也没有共性。个性就像人的体形一样千差万别,教育就应该量体裁衣,“长善救失”,每一个学生都有个性化发展的义务和权利,教师要善于“成人之美”。
二是格物归因。先按欣赏、接纳、忽视、疏远、排斥五个“心灵间距”把学生归类,然后问“我为什么这样”,按照体、智、德、美四个维度归因。当然可在此基础上细分,只求真实而精准地找准“特定学生的特定个性”。
三是厚爱化之。《大学》曰:“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改变自我的心态、眼光、言语、行为,分类厚爱,让“特定个性学生”从内心觉得“老师对我真好”。
四是持续五化。持续造化浩然正气,持续美化自我内心,持续强化赏识长处,持续弱化嘲讽缺点,持续优化沟通方式。以此修己身而使“近者悦而远者来”。
五是求得帮助。就如同一个医生不能包治百病,一名教师也不能包化百心。所以要谋求团队合作各善所长,强调相信时间静待花开。是的,教师要思考“除我之外,我能找什么人在什么时机帮我一把”,从而实现教育目的。
@教师B
1.投其所好,拉近师生关系。观察其喜欢什么,多与其聊聊感兴趣的话题,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
2.迂回战术,千万不能硬来。个性“硬”的学生,一旦与之发生冲突,硬来只会僵化问题,所以可以暂时放一放,待大家冷静后再处理;
3.不妨示弱,袒露自己心声。其实个性强硬的孩子有时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才装得强硬,内心还是很柔软的,所以教师只要与其真心相待,收起师道尊严,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希望得到援助,常常会收到好的效果;
4.环境影响,营造温暖氛围。如果学生置身在一个团结温暖的班集体里,慢慢也会改变其个性,多为他人着想。
@教师C
面对“个性”很强的学生,还需“打太极”。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叛逆现象。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青春期(12-18岁)的学生处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感到困扰和混乱,因此他会试图通过违规、顶撞、对抗的错误方式来弥补自己的“认识冲突”。面对这些个性鲜明的学生,教师要学会“打太极”。
首先,让优等生上课“碰壁”。个性鲜明的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老师或教材给定的答案,他们的思维活跃,会提出一些观点突出但有失偏颇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会让老师感到难堪。教师不妨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去探索这个问题,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自然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漏洞,“碰壁”之后的过程,学生既得到了老师的恰当关注,自己的精力也有了合适的聚焦,认识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其次,对后进生课下“怀柔”。对于后进生不服管理的问题,要在课下的时候走进学生的内心。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先不要急于惩罚学生补全作业,尝试与学生攀谈,了解是忘记带课本了?本子用完了?没听清楚作业要求?当老师走进学生生活深处,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的难处,并致力于帮学生一起改变习惯时,学生就能从老师这里得到关爱,会更加信任老师,进而慢慢改变行为。
@教师D
对于个性很强的孩子,充分的尊重是很重要的。可以跟孩子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对他的一些优点加以肯定,在得到学生信服的基础上再对他提出要求,这样就会使我们的教育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E
个性很强的学孩子,常常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一个人与环境不相融,一则可能是因为他超越了这个时代,而这个时代未能及时发现他的价值;二则是纯粹的不合拍,无法与环境相适应。所以,一个与环境不相容的人,可能最终改变了环境,也可能被环境所淘汰。个性很强的孩子,容易走在这两个岔口,对此,尤其需要教师清醒地面对,一方面相信他们有内在的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让他们自由生长;另一方面,进行智慧的引领,让他们真正以自由而不是野蛮的方式生长。
一、尊重个性差异
造化神奇,万物相殊,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独特性,都有着其他事物无以比拟的神奇与魅力。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推而广之,人之不齐,人之情也。“每一个”都是那样的与众不同,他们都是世间的孤品,都有自身独特的需求和价值,都带着迷茫和不确定性在成长。
教育中,如果“每一个”都能为我们所欣赏,那么“每一个”于我们都是“新”的。犹如阳光之于树木,阳光给予光热,但不影响树木以自己的方式在成长,而不是以阳光的意图或方式在成长。同时尽力成全他们的差异,因材施教,“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所以,对个性很强的孩子,努力发现他们的特质,发现他们的诉求,帮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与华彩,自由生长,成为最好的自己,不负其质,才是教育的终极关怀。
二、给予智慧的引导
自由生长,不是野蛮生长,后者,遵从的是丛林法则。教育中,我常为孩子的“逆行”预留一条通道,以免相互碰撞造成两败俱伤。但是,当一种个性妨碍到他自己的健康生长,也妨碍到他人的生长,这样的个性就需要教师的智慧引导而不是听任肆意。否则,不但他自己生活得僵硬,也让周围的人没有安全感。
比如一位孩子天资聪颖,但冷傲轻慢,常常嘲讽别人的智商,同学们远离他,他认为同学对他羡慕嫉妒恨,老师疏远他,他认为是老师驾驭不了自己。对此,我不动声色地给他一块玻璃,问他看见了什么?他说看到了对面的一切。我再给他一面镜子,他说看到他自己。我语带双关,镜子多了一层水银,只看到自己,用玻璃却看到了世界。我又在他的眼镜片上抹了一点灰尘,让他看我。他说看不清楚,而且看上去很脏。我借机告诉他:“心灵也是一副眼镜,如果蒙了尘,那么看什么都是脏的。”
时隔多年,他回校看望我时,说感谢我当初对他的声声棒喝,让他不敢放肆。智慧的引导,让有个性的孩子拥有最基本的是非明辨能力,就如同给一把利剑配上剑鞘,既安全又有用武之地;在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能时,也能注重与周围人物的关系,独立而不孤立,不是单薄的突兀,而是厚实的存在。
三、播下美善的种子
苏格拉底智慧地启迪他的弟子:要使一块天地不长杂草,最好的方法是种上庄稼。
前面说的那位孩子特别喜欢抢答,每每老师的问题一出,他就报上答案,以此显示自己的非凡实力。为着引导他在表现自己的同时也能顾及他人,同时不伤及他的个性与锐气,我问他,农田里什么样的玉米会留到最后?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垃圾玉米。
我说答案是最好的玉米,因为要做种子,所以留到最后。并告诉他,老师们眼里,他就是一个种子选手,希望他压轴发言。孩子开心离去。此后,他用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以免自己的发言与他人重复,以此努力做“留到最后的玉米”。
我还精心挑选了一册日记本送给这位孩子,带有密码锁。日记,是一种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方式,是一片自在的迷你王国,在这片王国里,自己是绝对的主人。事后孩子跟我说,虽然那个日记本带有密码锁,但他的心锁瞬间被打开了。
一个教师,通过深深耕耘,开垦出一片柔软的土地,播撒下良善的种子,然后等待它们生根发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是一种莫大的善。
四、乐当静默的绿叶
教师,在学生面前该是怎样的角色?我的答案是:引导者、陪伴者和陪衬者。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有时站在学生的前面,适时点拨,指点迷津,此时是一个引导者;有时站在他们的身边,促膝长谈,乐于倾听,抵达他们的心灵,此时是一个陪伴者;有时站在他们的身后,藏巧于拙,乐于示弱,以疼爱的眼神追随,此时是一个陪衬者。
与个性很强的孩子的初交锋,我会展示自己的强大,让对方收起轻慢之心。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成长,帮助他们变得强大,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和才华。行进在教育之路上时我们别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无论多么强大的教师,都无法代替学生的成长。所以,在个性尖锐的孩子慢慢收起身上的尖刺时,我也渐渐降低自己,向他示弱,当他的“背景”,衬托他的美好。
师生之间,有如跷跷板之两端,你若示弱他便强大。把两者按恰当的比例搭配好,才是进退有度的优雅与从容,也是教育艺术的魅力。它要求教师藏巧于拙匿采于隐,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遇上个性很强的孩子,可以帮助我们深切体会到教育的难度,就是那种对天性、对生命、对心智的完善责任,这需要教师的深谋,也需要教师的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