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己和身边同行的家访实际情况来看,家访活动虽然轰轰烈烈,而家访所取得的成效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家访活动达到了家校沟通,服务学生的目的;有的家访则流于形式,只落得个教师身心疲惫,以致颇有怨言的;甚至有教师有意无意粗暴家访,反而增加了学校隔膜,全然不利于学生成长的。
那么,到底该怎样家访,让家访的质量提高呢?结合我本人的家访工作实践,我想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和感受。以期和同行们交流,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首先,我认为家访要明确目标,针对班级学生现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规划。
家访同教育教学一样,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兴之所至,随意进行的。家访的大目标是指导家庭教育,促进家校合作,共促学生健康成长。每次的小目标可能各不相同,或者了解某一位家长的工作环境,或者调查某一学生违纪的根源;或者帮助某学生克服某一心理障碍等等不一而同。正如学生的成长有大的人生理想,也有小的奋斗目标一样。学生的成长是动态向前的,学生每天在校表现可能各不相同,但这一动态过程一定有其内在规律性。教育行为就是要按规律办事,而不可盲目和莽撞。家校沟通也就是教师和家长共同找寻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些规律,然后利用这一规律共同服务于孩子。
我所担任的班级共有四十三个孩子,我在制订家访规划时,把全体学生分成了四类:品学兼优的双优生,一般中等生,双差生和性格特异生(特别活泼好事的、沉默抑郁的、叛逆性强的)。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我制订了不同的家访工作目标。双优生,重心理了解与调节指导,让他们荣誉面前不失自我,人格和学问双双优秀。中等生,重特长分析,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扬长避短;双差生,重发现和发展亮点,树立自信,多鼓励和关注;性格特异的学生,重了解学生成长的轨迹,因势利导,让他们多感受集体的智慧和温暖。班级家访总目标确立以后,我又与班上的其他教师分工协作,针对每类学生群体订出具体的家访计划,遵照执行。如我所负责的双优生的家访计划是这样制订的:家访对象10名。家访目标是帮助家长了解对优等生教育的意义,让其对子女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让双优生人格和成绩一样优秀。家访重点内容是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行为特征,沟通一些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其次,要了解家访对象——家长,因人施访,讲究策略。
学生千差万别,家长更是复杂多样,为达到家访目标,不看对象,有时往往适得其反。有的教师简单地以为家访就是把学生在校表现告知家长,殊不知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有时是全然不同的,加之有些家长看孩子的视点与教师看学生的视点各有不同,处理不好,不仅达不到沟通的目的,甚至还会产生教师与家长的矛盾,更加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对不同的家访对象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对“溺爱孩子”的家长就不宜过多指责学生的问题,而是应该多肯定学生的长处,抓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与家长沟通,从而消除家长的偏见,取得家长主动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对经常喜欢打骂孩子的家长,则要了解家长打骂孩子的根源,根据家长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式交流,充分地摆事实,讲道理,让家长认识到打骂孩子的危害,静下心来和教师一道交流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经常放纵孩子的家长,要想方设法取得家长的信任,做好调查研究,了解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力争与家长齐抓共管。当然,碰到根本无力照管孩子的特殊“家长”,则不宜对家长提出过多要求,更多地是取得家长情感上的支持,必要时,教师还要补空家长的位置,让学生有继续前进的源动力。总之,家长千差万别,家访的策略就应灵活多变,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最高行动原则。
再次,家访的方式要多管齐下,注重实效,而不能流于形式,穷于应付。
省教育厅发出了“课外访万家”活动的号召后,各学校也纷纷制订出了许多有关家访的规章制度,其中难免一些家访的约束性指标,并与经济利益挂钩。教师们为了不违规,为了经济利益,往往有围绕学校规定的一些硬性指标而进行的应付性家访,家访的目的是取得相应的回执,然后上交学校以示完成任务。这样的家访,倒不如不访。教师自己疲惫应付,全然不为学生着想,被家访的家长也为教师的作秀而生反感,最后取得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教师的工作是辛苦具体的,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更是如此。落实家访制度,我认为更多地应给予教师们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师自身也应根据相关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地开展家访活动。家访可以登门造访,可以与学生家长电话联系,还可以借助网络聊天沟通,也可以书信往来,更可以组织集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就家长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学生、家长、教师的三方会谈。不必每个学生家庭都一一亲自登门。况且很多家长本身就打工在外,他们与孩子的联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更加要求教师们的家访方式不能单一,否则,就难以达到家校通畅地沟通的目的。总之,家访的方式应以实效为原则,要多管齐下,相互补充,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它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