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心中的执念,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在一个班主任工作交流会上,有班主任问了我一个有意思又有价值的问题。他说,他班上有个学生特别不爱背课文,他抓背课文任务追得紧了,学生退学了。后来面对二度返校的学生,他主动降低了要求,试着与学生沟通,没料到该生又退学了。
我回答这个问题的开场白是:“你为什么非得让他背课文啊……”老师当久了,是容易形成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的。当“是否有必要背课文”成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甚至可能让学生放弃学业时,这课文不背又何妨?在解决许许多多类似的学生问题时,班主任放下心头的执念,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1. 放下对“既定目标”的执念,基于学情重新设定靠谱的目标
“让我不管他,班级成绩怎么办?……”也许你有一连串反问在等着我。不是要你不管,而是不要着急。教师不要急于快刀斩乱麻式地去解决问题,因为教师情绪稳定才能带给学生安全感,才为重建和谐师生对话提供了可能性。
面对棘手的学生问题,有时恰恰是急于把学生拉回到既定轨道上来的这份执念,把教师和学生拉到了战壕的两方。对立的状态,是无从衍生教育智慧的,更容易让学生惶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放下对既定目标达成度的执念,为特殊学生成长的特殊时段,私人设定靠谱的一个又一个小目标,从真正的学情基础上来看生长,看进步,你才能日日有所发现,而不是天天吼到声嘶力竭,满心挫败,失望而归。
2. 放下对“常用管理手段”的执念,根据现实状况不断进行调试
我曾写过一个案例《嗨!那个缺作业的老赖,让我们和解吧》。记得我在刚刚步入工作岗位时,面对一个拖作业的高级老赖,坚持用“罚5遍”的简单粗暴方式,反反复复对学生进行同样方式的惩罚,直到最后搞得“头破血流”。这就是教师群体很容易走入的典型的工作误区。
一个简简单单的拖作业的问题,基于学情深入研究,一千个缺作业的理由背后,老师应该给出一千种对症下药的方式。缺作业的问题是这样,许许多多班级管理中的常态问题也都是这样。我们要不断总结常规管理当中的问题、误区和有效经验,特别是根据不同时代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适时地摒弃那些已经落伍的策略。
3. 放下对“限时抵达”的执念,放缓短平快的节奏转为长效关注
班主任要破除对解决问题效率的热切的追求,改变原有短平快解决问题的节奏,放弃限定时间抵达某处目标的执念,一定程度而言,这既是对学生群体的减压,也是对班主任生活状态的自我救赎。
面对很多学生问题,要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去判断分类,不同的事情区别对待。不妨把过于棘手的问题、不能胜任的问题交给时间。这不是放任,恰恰是重新回到学生基本学情上来,这种“放手”,能够为师生多争取一分生存的空间,而非步步紧逼。
贴标签的行为,只会加重“你心中”学生的“症状”。大胆地把学生放回到正常学生群体中,去放弃那些让你紧张到目眦尽裂的问题,你或许会发现,看似“不管不理”,效果也许会胜过“当年鏖战急”。
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事实上,没有你天天扭着学生日日唠叨,他(她)远远地看着你,反而对你好感略增。如果你舍得放下心中的成见,时不时诚心诚意地夸赞学生几句,润泽的师生关系立马就产生了,教师的权威不知不觉中又重建了。
改变学生,常常也需要解决问题的契机,暂时地放下,并不是简单地放弃,而是耐心寻找学生一言一行中值得欣赏处、闪光处,抓住即便是昙花一现的亮点持续做文章,使之成为转变学生的关键事件,成为“四两拨千斤”点亮学生心灯的关键推手。
班主任的情绪稳定,决定了一间教室的基本生态和安全感,而这种稳定的心态和情绪,常常来自内心的“放下”。教师顶着心头的万千压力,只会自塑一个不堪重负的壳,把自己弄成了一个重度的强迫症患者。放下内心的执念,在微笑面对学生的时候,也许会和教育的又一个春日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