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终极目标:“完整人”

文章 1163 2018年06月08日

 

最好的教育:不是成就“螺丝钉”,而是“完整人”

美籍华人作家林达在《我也有一个梦想》书中曾感慨。“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而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一旦成了螺丝钉,有谁会关心‘它们’的幸福呢?” 

“知识流水线”:不是教育,是制造 

是的,工具式的教育,这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模式,就是将人在“知识流水线”上加工一遍,使之被“制造”成为能通过考试或毕业后能胜任某种工作的一颗螺丝钉,而完全缺乏对自身潜力的认识、发挥,更缺乏让自己与整体社会良性互动的意识。 

博雅与通识:造就“完整人” 

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博雅”与“通识”,以造就 “完整人”。而不是把人作为“生存的工具”。中国历史最伟大的素质教育鼻祖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提倡培养君子要从礼、乐、射、御、书、术多方面一起入手,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成长过程;以及人的担当与温良恭俭的做人修养,使华夏成为有成熟素质教育体系的民族之一,这与后来中华民族在秦汉唐宋时代的发达不无关系。 

孔子对美学、礼仪,修养、精神、品德、使命感,生死观、生活品位等的教育理念,放在哪个民族和时代都不同凡响。正是这样“君子不器”的教育精神,不拘泥于任一领域的素质教育,成就了历代华夏民族特有的士大夫精神和卓越人才的精神支柱。 

“完整人”是熠熠生辉的生命 

如公认的古代通才第一人——苏轼,论写诗填词做文章均独步天下;谈佛论玄不输当时的名僧佛印;运筹帷幄国家政治军事是其专长。此外他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绘画也精妙,还是音乐家,弹琴的能手,更是美食家,如此博采博采众长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不算少,我们熟知的很多近代、民国的知识分子亦如是,如林语堂、丰子恺、林徽因、傅雷等等。 

纵观社会种种领域中的集大成者,他们的综合素质都得到良好的拓展,而所有这些综合素质正如一叶涉渡之舟,让专业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可悲的是这样的人,在今天人类教育发达的进步的现代社会却不再出现。 

“精致的个人主义者” 

如果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完整人”,而不是“螺丝钉”所需要的素质教育,家庭不教,学校不给,社会不倡,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就会自动成了拥有雄厚知识的“原始动力人”。所谓“原始动力人”就是那些只为了出人头而进行攀援、算计的专业竞争者,人人都成为“精致的个人主义者”。这样的人既缺乏创造力、又无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忠诚度和勇气,而其中哪一项的缺憾都会使“才华”搁浅。 

请在年轻时培养读书与思考的习惯 

而当下又有多少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还保留了读书和思考的习惯?这正是人素质中的核心要素,需要在校学习期间,在年轻时被培养出来,因为这是一个人一生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良好习惯,也是门槛最低的高素质人才必有的生活方式。人才的培养大约30年一代人。今日学校的学生到2050年时将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骨干。而遗憾的是,我们当下社会的年轻人毕业后还喜欢读书者,热忱关心社会前途者少之又少。不读书,不思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已成年轻人的常态。 

饭桌,书架与孩子 

西方有句谚语,“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比民族优良传统和学校教育更珍贵、更能影响一个人贵气形成的无疑是家庭教育。家庭,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他的整个世界。父母的举止言谈、礼仪修养、待人接物和兴趣爱好,言传身教就是孩子的“名牌大学”。“你的书斋,就是你孩子的哈佛大学;你饭桌上谈话的内容,就是你孩子未来的思想境界,你的行为举止是否得体,就决定了你孩子未来的贵气之高低”。 

如今高收入高的中国家庭,往往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但中国有14亿的人口,不可能人人都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每个人能做的就只有让自己家中有书架,摆满开卷有益的书,注意自己饭桌上的谈吐和举止,从家长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做起。 

让家庭这个小世界成为一个饱满丰富的文化园地,让孩子能汲取到苏轼的精神,李清照的格调,达芬奇的创造精神,托尔斯泰的担当,颜真卿的风骨,如是种种,去滋润他们的心灵,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这就是我们能够给予孩子一生的最好馈赠,活出“完整人”的生命质量。

下一篇: 寻根

上一篇: 教师的最高境界

教书帮,老师的效率助手。提供成绩分析班级管理组卷工具教学资源库